学院简介

   亚非语学院成立于2006年6月,由原东语学院的韩语系、阿拉伯语系和斯瓦希里语系组建而成,2013年以来陆续新增印尼语、缅甸语、马来语、泰语、柬埔寨语、印地语、土耳其语、波斯语、豪萨语、蒙古语等语种专业,使语种专业进一步丰富。几年来,亚非语学院紧随学校做强非通用语种的发展大计,落实以特色专业为中心、多语种齐头并进的学科建设方针,抓住国际交流和实践教学两个突出特色,强调在“语言中学习文化,在文化中学习语言”的教学风格,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

一、全方位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以梯队建设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原工52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含高级职称8人,100%全部教师具有在国外工作或留学的经历。

    以师资培养为重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在营造学术氛围,促进专业交流,提高业务水平上下工夫,为每一名教师创造参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曾在我校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国韩语教学法研讨会、教育部外指委阿语分委会年会暨全国阿语专业负责人联席会、全国首届斯语教学研讨会、“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语种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选派教师参加全国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研讨会等各类国内外高水平专业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

    以流动师资为补充,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以外聘客座教师为辅,全面融入外教教学的流动性开放式师资管理机制。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涵盖全部语种专业;聘任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客座教授10余人,定期来校讲学授课;开办名人大讲堂,邀请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成功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为培养多元化复合型毕业生提供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师资团队。

二、学科专业建设跨越式发展

    学院现设朝鲜语(韩语)、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印尼语、缅甸语、马来语、泰语、柬埔寨语、印地语、土耳其语、波斯语、豪萨语、蒙古语等13个语种专业,其所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天津市重点学科,现有朝鲜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东南亚研究、非洲文化研究、翻译硕士(韩语口译、韩语笔译、阿拉伯语笔译)等硕士学位授予权。

特色专业发展重中之重——韩语

    韩语专业始建于1994年,2006年初,在第十批硕士点审批中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跻身当时全国11个韩语硕士点之一。2006年9月在市教委对新建本科专业评估中,获得优秀率仅5%的4个“优秀”专业之一。2006年12月,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12月,被评为教育部第一批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是目前全国仅有的6个韩语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2010年被评为天津市品牌专业。2017年获批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连续多年在学校优秀专业评选中获奖。2007年6月,《基础韩语》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2008年6月《韩语语法》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6月《中韩翻译》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夯实基础稳步发展——阿拉伯语

    我校于2002开设阿拉伯语专业,成为了当时第9所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外语院校。现为全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2002—2005年,共培养了四届阿拉伯语专科毕业生。2006年,阿拉伯语晋升为本科专业。2012年开始培养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学术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招收MTI阿拉伯语翻译硕士。2017年获批天津市应用型专业。连续多年在学校优秀专业评选获奖。2010年,《基础阿语》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高起点求发展——斯瓦希里语

    2006年9月开始筹建斯瓦希里语系,2007年正式招生,这是我校第十一个外语类专业,同时也是第一个非洲语言专业,是继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后全国第三个斯瓦希里语本科专业。在2012年学校第三类专业评选中获一等奖。2017年获批天津市应用型专业。2017年开始培养非洲文化研究硕士生。

抓机遇谋发展——印尼语、缅甸语、马来语、泰语和柬埔寨语

    2013年学校抢抓国家全面推进东盟合作交流的战略机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新增印尼语和缅甸语专业,2014年新增马来语专业,2016年新增泰语专业,2017年新增柬埔寨语专业,进一步丰富了我校的非通用语语种专业数量,初步形成东南亚语种群。2017年获批天津市应用型专业。2017年开始培养东南亚文化硕士研究生。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印地语、波斯语、豪萨语、土耳其语

    2017年学校增设与国家及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支撑天津五大战略机遇叠加、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新增印地语、乌尔都语、波斯语、豪萨语、土耳其语、希伯来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建设形成“亚非非通用语语种群”。 2017年获批天津市应用型专业。

开拓创新新举措——亚洲、非洲非通用语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2014年“亚洲、非洲非通用语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项目成功获批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亚洲、非洲非通用语+英语+汉语+经贸知识(金融或国际经济贸易)”的多学科、多专业、多语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4-6年的弹性学制中,达到扎实掌握一门亚洲、非洲非通用语专业语言基础,具有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英语达到公共外语六级水平;了解我国国情和语言对象国的社会和文化;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掌握一门经济类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获得文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狠抓基础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亚非语学院始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补充,以实践教学为锻炼,以比赛和测试为检验,强调“在语言中学习文化,在文化中学习语言”的语言与文化互动教学原则,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全面、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译、研、用等7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锦湖韩亚杯韩语演讲大赛中多次荣获全国比赛的二等奖、三等奖、包揽天津赛区的一、二等奖。在全国硕士论文大赛、口译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等奖项。阿语专业在全国四级考试中,取得超出全国平均分近14.18分的好成绩。印尼语专业学生在全国演讲大赛、写作大赛等赛事中多次获一、二等奖等奖项。马来语专业学生在全国首届大学生朗诵大赛中获一等奖。

    每年学院组织“外文短剧大赛”、“外文演讲比赛”等一系列语言应用大赛,为同学们提供多样的练语言、习交流、长见识的平台。承接高端会议或赛事的志愿服务项目,使学生们在东亚运动会、东盟10+3媒体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气候大会等志愿服务中得到充分锻炼。大力发展就业实习基地,先后与“三星电机”、“阳光集团、 阿尔及利亚AMC国际工程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打造一个高端的专业实习平台。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单位质量逐年提高。

四、以科研促发展,科研水平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院教师主持参与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2部;主持国家级立项(子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17项,获核心期刊《中国朝鲜语文》正音奖2项。

    “十三五”期间,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含会议发表);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含译著、教材);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项、厅局级项目11项。在研究方向上,由传统的亚非语言文学、文化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步向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的国情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方向拓展。获核心期刊科研奖1项,获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天津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以语言培训为载体,打造服务社会精品。累计举办天津三星电机韩语体验特训培训近二十余期,环球迪拜港务阿语培训两期,世宗学堂培训十余期。并此为契机,成功开展《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与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等课题研究。

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

    学院充分发挥小语种学科优势,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通过文化体验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熟悉外国文化,掌握国际知识,开阔国际视野。拓宽学生的培养口径,积极引导学生辅修语言类之外的第二专业的,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通过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目前活跃的海外交流已成为亚非语学院突出特色之一。学院采取多种途径,多方联系“3+1”、“2+2”等校际合作和公派留学项目,努力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境外交流学习的经历。目前,韩语专业已与韩国的国民大学、仁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友好交流关系,互派交换教授,定期交流讲学,互派留学生。有近70%的学生能够出国留学。此外,每年还将选派8-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公派赴朝鲜和韩国留学。阿语专业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复兴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协议,学生进入三年级后,100%的学生有机会出国留学。斯语专业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进入高年级后,70%的学生可公派赴坦桑尼亚达市大学留学。印尼语专业学生可通过国家公派、印尼政府奖学金和校际交流等途径,为100%的学生创造赴印尼加查玛达大学、印尼泗水国立大学、印尼日惹国立大学等校留学的机会。缅甸语专业有60%的学生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缅甸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留学。马来语专业已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为全体学生创造留学机会,其中有77.8%的学生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留学。泰语专业目前已与泰国清迈大学、博仁大学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其他新建专业也在积极联系交流院校。

    亚非语学院将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促进各专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培育突出的天外特色,推进错位发展,努力实现争先进位,将我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和语言服务交流基地。

图文资讯